妙手醫生
中醫上氣的概念很多,種類也很多。
能被人體利用的氣,叫清氣。
清氣被利用后的氣,叫濁氣。
人在胎兒時期從母體中獲得的清氣,叫做“先天之氣”,也叫“元氣”;人在出生后通過呼吸和飲食而攝入體內的清氣,叫“后天之氣”。
存在于血脈中的氣,中醫就叫“營氣”;存在于體內血脈之外的氣,中醫叫“衛氣”。
什么是氣虛???
中醫上談“氣虛”中的氣,指的是清氣。包括人在胎兒時期從母體中攝入的清氣和出生后通過呼吸及飲食進入體內的清氣。
氣虛,就是清氣的不足。因清氣不足而導致的病證,我們就叫“氣虛證”。
由于氣具有推動作用,所以,氣虛之后,推動作用下降:推血無力,不但可以出現血瘀,而且還會出現“脈虛弱”;不能正常布散津液,津液多的地方會出現“痰濕水飲”,津液少的地方會出現“津虧”現象。
氣具有溫煦作用,氣虛之后,溫煦作用下降,故而人體可出現怕冷、冰涼的感覺。
氣是臟腑功能發揮的物質,氣虛之后,臟腑功能下降,就會出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短;氣虛之后,對津液的固攝作用下降,這時就會出現“自汗”。
也正是因為氣是臟腑功能發揮的物質,故而:腎氣虛,說的就是腎的功能下降;心氣虛,說的就是心的功能下降;肝氣虛,說的就是肝的功能下降;脾氣虛,說的就是脾的功能下降;肺氣虛,說的就是肺的功能下降。
腎主納攝,腎氣不足,腎功能下降,這時就會出現固攝無力的情況,患者會有小便頻數,夜尿頻多,或遺尿,或遺精,女子還會出現月經淋漓不盡,帶下清稀量多,或胎動易滑等情況。
心主血脈,心氣不足,心功能下降,血脈運行不暢,這時就會出現心悸怔忡的情況。這個就如汽車的發動機,在泥濘之地比在平坦的路上其轉速要快一樣。
肝主疏泄,肝氣不足,肝功能下降,疏泄不力,這時就會出現氣滯氣郁的“脹滿疼痛、走竄不定、善太息”等情況。
脾主運化,脾氣不足,脾功能下降,運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散,這時就會出現積食證,產生痰濕水飲。
肺主宣肅,肺氣不足,宣肅功能下降,則容易出現咳喘,胸悶等癥狀。
如何治療氣虛???
病情較輕者,要增強清氣的攝入,一般情況下,需要到樹木多的地方多活動,當然,活動以自己不感到累為度。盡量中午太陽好的時候出去活動,陰天或者下雨天,盡量不要外出。多吃山藥、大棗等。
病情較重者,就需要用中藥調治,藥物可選補氣之品,如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茯苓、白術、甘草等。
病情不輕不重者,可以選用適當的中成藥來治療,如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丸、香砂六君丸等等。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