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作者:王曉梅 北京市通州區玉橋街道玉橋社區衛生服務站
神經病理性疼痛定義:神經病理性疼痛(NP)定義為∶"由軀體感覺系統的損傷或者疾病而導致的疼痛“。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7-10%。基于損傷或者疾病的解剖位置可以分為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pNP)和中樞神經病理性疼痛。
神經病理性疼痛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睡眠障礙、焦慮、抑郁。
神經病理性疼痛病因復雜,涵蓋病種多,常見病因:糖尿病、帶狀皰疹、脊髓損傷、腦卒中、多發性硬化、癌癥、腰或頸神經根性神經病變。
不同類型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流行病學,1.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6%的糖尿病病人受其影響,許多病人未被診斷(12.5%)和未經治療(39%)。約 2200萬病人受PDPN困擾。
2. 三叉神經痛:患病率為182人/10萬,年發病率為3~5/10萬。高峰年齡在48~59歲。
3. 術后慢性疼痛:發生率因手術種類不同差異較大,據報道在 10%~50%之間。截肢、開胸術和冠狀動脈旁路術后的發生率最高,可達30%~50%。4.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年發病率為3.9~42.0/10萬。 9%~34%的帶狀皰疹病人會發生PHN。5. 化療誘發的周圍神經病變:在使用多種藥物治療的病人中,CIPN的總發病率約為38%。
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臨床表現:周圍神經發生損傷病變導致pNP后,病程持續時間長,臨床表現復雜,如感覺受損、運動隙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相應的神經支配區域的疼痛癥狀,即使原有病因去除、損傷愈合或得到有效按制,疼痛仍遷延持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并伴發情感障礙。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自發性疼痛:機體無任何外界刺激而出現的疼痛癥狀,可在神經損傷后數天或數周內發生。痛覺超敏:即非痛刺激(如輕微羽毛刺激)所引起的疼痛。痛覺過敏:對正常致痛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增強,是由組織損傷后痛閾降低所致,出現疼痛程度被夸大的情況。感覺異常:是自發的或誘發的一種不愉快的異常感覺,如蟻行感、蟲爬感、癢感、麻木感、射擊樣感覺。
疼痛發生機制:上行傳導功能增強+下行系統抑制降低。上行傳導功能增強,外周敏化:受損細胞和炎性細胞釋放化學物質,使傷害感受器發生敏化。中樞敏化(核心):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覺相關神經元的興奮性異常升高或者突觸傳遞增強。疼痛下行抑制功能受損:外周傷害性信號導向中樞傳導,激活中樞神經元,減輕疼痛反應的調節,氧化應激和神經元炎癥介導的神經變性造成了該抑制通路中 5-羥色胺(5-HT)和 去甲腎上腺素(NE) 系統損害。
對于上下行傳導功能異常,指南與共識從感覺傳導通路的角度進行了具體詳細介紹,大概歸納為兩個部分,即上行傳導功能增強、與下行系統抑制降低:
首先上行傳導功能增強,包括了兩個方面:外周敏化與中樞敏化,其中中樞敏化是一個重要的核心環節,經過反復或足夠強烈刺激,使得脊髓和脊髓上區域興奮性異常升高,或者突觸傳遞增強,導致傷害性通路變敏感。而其中,多種離子通道異常在這一環節參與其中,例如鈣離子通道。此外,疼痛下行抑制功能受損,同樣會引起異常疼痛發生。并與上行通路一同,放大疼痛信號。
NP的核心原因:中樞敏化——Ca2+通道的改變,整個Ca2+通道的改變引起中樞敏化全過程:在神經損傷或病變的作用下,脊髓背角電壓門控鈣通道 a2-d亞基*過度表達,從而引起鈣離子通道異常開放,導致鈣離子內流異常增加,膜電位的改變,則使突觸前膜的神經遞質過度釋放,神經元過度興奮,從而大量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放大痛覺信號,引起痛覺過敏和超敏。
滿足以下兩個標準,可診斷為“疑似”神經病理性疼痛:(1)相關的神經性損傷或疾病既往史(如得過急性帶狀皰疹);(2)疼痛分布部位和神經解剖的相符性。
普瑞巴林可作為PDPN、帶狀皰疹神經痛、術后或創傷后NP、腫瘤或化療相關NP一線。
首先,普瑞巴林是天然神經遞質的人工合成類似物,靶向我們剛剛提到的,中樞敏化中核心原因(表達上調引起敏化的)鈣通道 ɑ2-δ 亞基,結合后,能夠有效調整鈣離子通道異常,控制神經遞質釋放,抑制中樞敏化。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