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作者:陳衛平 北京市海淀醫院
隨著人們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家經常感受到胃部不適,有胃痛、噯氣、嘔吐等癥狀,部分病情嚴重患者出現嘔血、黑便癥狀。這有很大可能是胃炎犯了。胃炎是最為常見的胃部疾病,大部分患者由于治療不當導致疾病反復發作,最后形成了慢性胃炎。小病不小,許多人發病時疼痛難忍,吃不香睡不著,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西醫治療慢性胃炎主要以胃黏膜修復、止痛等為主,但仍然有許多患者治療效果并不好。中醫治療慢性胃炎則主張分型而治,根據其疾病發病機制的差異進行分型治療,治療效果更加可靠。筆者將引導大家認識慢性胃炎,介紹中醫治療方法,并告知大家一些注意事項,希望對大家的病情控制有所幫助。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炎性、萎縮性病變,主要分為淺表性、萎縮性、特殊性三種。慢性胃炎主要就診于消化內科,幽門螺桿菌是誘發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慢性胃炎患者會有癌變風險。此外,長期不良飲食、化學藥物、年齡等也是慢性胃炎發病率提升的重要因素。目前,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胃部疼痛、餐后飽脹、腹瀉、消瘦、惡心等均可以是慢性胃炎的疾病表現,還需要通過糞便常規、病理檢查、胃鏡檢查、隱血試驗等進行綜合確診。慢性胃炎治療不能盲目開展,要結合具體類型科學用藥。
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癥狀表現為泛吐清水、脘腹脹痛、口中發苦等,許多患者同時伴有胃灼之感,在進食后疼痛癥狀會出現加劇現象。中醫治療中認為胃是重要的臟腑,有胃氣才能夠升人氣,和脾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現代中醫也認同胃腑的重要地位,認為胃氣降為順,降則符合生理,不降就會導致食物停滯于胃部,引發疾病。中醫認為慢性胃炎的發病機制與肝氣郁結、飲食不潔、外邪入侵、進食異常有關,饑一頓飽一頓最容易引發相關疾病,因此認為治療慢性胃炎應該堅持“通”“補”等治療原則,并且結合慢性胃炎患者的具 體證型進行分類治療,才能夠避免慢性胃炎患者疾病反復發作。
中醫將慢性胃炎分為多個類型,并對其發病機制進行了詳 細分析,主張辨證治療,科學用藥,才能夠更好地緩解癥狀, 避免慢性胃炎反復發作。
1、寒食傷胃。寒食傷胃型慢性胃炎患者主要是因為貪涼, 食用了過多生冷的食物,并外感寒邪,導致寒氣入體凝結于胃部,致使陽氣不展,胃中氣機受到阻滯,無法正常讓食物順降。寒食傷胃型患者存在明顯的腹脹感,并且疼痛異常,十分急迫,嘔吐物主要以清水為主。當寒食傷胃型患者腹部得溫后疼痛感會減輕。對寒食傷胃型患者進行望聞問切,可以發現其白滑,并且脈弦遲。現代中醫認為治療此類慢性胃炎患者應該以溫胃散寒理氣為主,針對其發病機制進行治療。目前,臨床中經過現代醫學驗證的經驗方主要為良附理中湯,其中白術等藥物能夠溫養患者脾胃,藿香等藥物能夠消除積食,木香等藥物能夠幫助患者理順胃氣,使停滯通順,展其陽氣。
2、脾胃不和。脾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多因情志抑郁傷其內里,促使患者疾病誘發,肝氣橫逆。患者進食后胃脘脹痛將會加劇,在其他常規慢性胃炎癥狀基礎上噯氣頻發。脾胃不和型患者在情緒舒展后癥狀會有所減輕,觀其舌苔薄白,切其脈弦細。治療此類慢性胃炎患者主要以疏肝理氣為主,幫助患者快速降逆,理順胃氣。臨床中經過現代醫學驗證的經驗方主要為加味四逆散,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胃脘脹痛問題,并且理氣疏肝、調節胃氣,在胃降逆中作用十分明顯。
3、肝郁胃熱。肝郁胃熱型慢性胃炎患者多因肝火旺盛、氣郁內結所致,導致患者內部生熱,并居于胃部。患者胃脘痛癥狀輕重變化明顯,并且有口干、口渴、便秘等癥狀,觀其舌苔黃膩,并且脈弦細。臨床中經過現代醫學驗證的經驗方主要為蒲芍甘草湯,能夠幫助肝郁胃熱型慢性胃炎患者理氣滯,并且有清熱散痞、舒肝以及清胃熱的作用。有研究發現,在膽汁返流性胃炎治療中采用蒲芍甘草湯,可以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
4、脾虛畏寒。脾虛畏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多因脾虛導致陽氣虛損,胃部氣理不順,胃部食物運化不及,體內寒濁升起,進一步加劇脾胃虛弱癥狀。此類慢性胃炎患者進食生冷食物后會復發,食欲不振,當胃部感受到溫暖后會有所緩解,喜歡吃熱食。臨床中經過現代醫學驗證的經驗方主要為加味香砂理中湯,能夠散寒暖胃,調理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氣滯問題。
5、氣滯血瘀。氣滯血瘀型慢性胃炎患者多因氣血瘀滯導致胃脘痛長久不消,猶如針刺之感。此類慢性胃炎患者有明顯的疼痛感,觀其舌苔青紫,切其脈細澀。治療此類患者主要以止痛化瘀、調節氣理為主。臨床中經過現代醫學驗證的經驗 方主要為加味金鈴子散,具有通降、理氣、化瘀、消脹的作用。
6、陰虛胃燥。陰虛胃燥型慢性胃炎患者身體陰虛,但卻喜歡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導致其胃陰虧損。此類慢性胃炎患者經常會胃部隱痛,津液較少,咽部紅腫,觀其舌苔發紅,切其脈細。臨床中經過現代醫學驗證的經驗方主要為加味金鈴子散,能夠緩急止痛,調節陰虛胃燥型患者氣機,對滋養胃陰作用明顯。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